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邵云飞、刘文彬、何伟、等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6 更多图书信息

图书简介

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蓬勃兴起。在以变革与创新为主 旋律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本书在系统回顾和梳理 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 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和实践问题。不仅分析了“互联网+”给中国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 挑战,还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模式以及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深入研 究。并通过高校的调研数据,开发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 科学的解构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过程,进而从深层次学习能力的角度探究了我国当代大学 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书主要面向高校教师及教育政策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高校各层管理者、国家公务员,也可 供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教育管理爱好者参考使用。

(展开)

编辑推荐

本书在系统梳理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了“互联网 ”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和实践问题,不仅揭示了“互联网 ”给中国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模式、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 2
第二节 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5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8
第二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透视
第一节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概述 / 12
一、学习的定义与功能 / 13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过程与特点 / 14
三、研究性学习与大学人才培养 / 21
第二节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 / 30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32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演化 / 36
三、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 41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 51
一、创新人才与大学生创新能力 / 52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 / 54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 / 5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59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一场时代的变革 / 63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 63
互联网+教育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VIII
二、“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 64
三、“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再思考 / 67
第二节 “互联网+”给中国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 69
一、“互联网+”使中国大学教育面临市场化的冲击 / 69
二、“互联网+”使中国大学教育面临国际化的冲击 / 71
三、“互联网+”使普通高校面临缺乏优质生源的挑战 / 72
四、“互联网+”使大学生受到学习碎片化的影响 / 73
五、 “互联网+”使大学生受到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冲击 / 74
第三节 “互联网+”给中国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 / 75
一、“互联网+”让大学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 75
二、“互联网+”降低了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 / 78
三、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加速了
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 / 7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81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
第一节 国内外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 / 84
一、依托教学渗透式研究性学习 / 84
二、独立形态实体式研究性学习 / 86
三、扎根互联网推进式研究性学习 / 87
第二节 国内外标杆高校的主要培养模式 / 90
一、国外标杆高校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措施 / 90
二、国内标杆高校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措施 / 98
第三节 四川省高校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探索 / 106
一、四川省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 / 106
二、四川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 / 108
三、四川省高校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具体举措 / 112
第四节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经验和问题 / 114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 / 114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 / 117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119
目 录
IX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 / 123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 124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 / 125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 127
第二节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 / 131
一、评价模型设计 / 131
二、评价模型检验 / 139
第三节 基于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 / 141
一、课程特点分析 / 141
二、“应用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 142
三、“应用导向”型教学效果评价 / 14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49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
第一节 小班研讨式教学 / 152
一、小班研讨式教学的核心优势 / 153
二、小班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和问题分析 / 156
三、小班研讨式教学的主要经验和实践建议 / 158
第二节 翻转课堂、微课与慕课 / 166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 / 167
二、微课与慕课教学 / 178
第三节 电子科技大学复合培养实验班的实践建构 / 185
一、调整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 185
二、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 186
三、坚持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 191
四、提供多种平台与机制突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 192
五、丰富的项目资金支持 / 19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201
互联网+教育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七章 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对高等院校自身的建议 / 204
一、 把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纳入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 204
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面向所有本科生 / 206
三、在学校层面形成崇尚“研究”的氛围 / 206
四、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 207
五、调整课程结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 / 209
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 / 210
第二节 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 211
一、积极营造创新型学生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 211
二、创造条件完善对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 211
三、构建高校学生实践平台 / 212
四、加强四川高校创新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 213
五、大力扩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 214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214
结语·215
参考文献·219
(展开)

书页展示

更多图书信息
数据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反馈至此邮箱:service@bookask.com

作者:邵云飞、刘文彬、何伟、等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8731

出版日期:2016-06-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作为来自一流大学的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目前,清华版教材已在全国一百多所院校得到广泛使用。高品质、多层次的计算机图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一大品牌支柱。20世纪80年代末,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清华大学出版社快速切入计算机图书市场,逐渐成为并一直保持这一市场的领先地位,为发展中国计算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

相关书卡
书卡里除了这本书,还有更多经典等你读!

Copyright ©2023  BookAsk 书问  |  京ICP证160134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432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50168号   |  营业执照:91110108318038279C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