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文物》是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结合历史专业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编写的。书中主要介绍辽宁省内145处被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首先介绍辽宁省六大世界文化遗产;其次介绍沈阳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分四大地域,分别介绍辽宁省各个城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沈文物》力求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走近文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强化专业思想,增强实践能力。
《辽沈文物》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旅游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及文保志愿者的参考工具书。
《辽沈文物》教材的编写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就其必要性而言,不仅是因为有
了教材,学生学习可以更有遵循,更重要的是该课程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理论
课时的课堂上讲授辽沈文物的全部内容,学生可结合本教材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考察。就
其可行性而言,一方面辽沈文物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专家及学者有关辽沈文物方面的研究
成果颇丰,素材广泛。在2011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辽宁省共登记不可
移动文物24 000余处,其中,包括新发现文物近13 000处,复查文物11 000余处。截至2019
年底,辽宁省登记的文物中有古遗址16 000余处,古墓葬3000余处,古建筑700余处,石
窟寺及石刻200余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900余处,其他100余处。其中,有世
界文化遗产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处。辽沈地区的社科工作者多年来在辽沈文
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既可见于著作和学术论文,也可见于报刊及科普读物,成果十分丰富。
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地方特色。深入研究辽沈地域文化,沈阳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因
此该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具有实践特色。本课程是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配合转型课程的开设而
编写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再实地走近文物,能
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自古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强烈
兴趣。
第三,具有时代特色。当前我国非常重视文物资源的利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物资
源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物资源对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所以编写这样
的教材,学习这样的课程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作为来自一流大学的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目前,清华版教材已在全国一百多所院校得到广泛使用。高品质、多层次的计算机图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一大品牌支柱。20世纪80年代末,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清华大学出版社快速切入计算机图书市场,逐渐成为并一直保持这一市场的领先地位,为发展中国计算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